根据临大学工【2011】通字1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经学院研究,特制定如下就业指导课教学计划与安排。
一、加强领导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促进和开创学生高端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认真落实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确保该课程的开设与教学组织地有用有效,在学院党委行政的领导下,成立学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赵宗金 邱建龙
成员:李敬华 刁述妍 张安彩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学校学工部(处)、教务处、教学督导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研究与督导、考核评价等工作。小组成员,学业导师为主要授课师资,适当聘用有代表性的校友、校外专家。
二、课程概况
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课程师资:课程建设小组成员,学业导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校外企业高管、聘请心理学授课教师或专业测评机构专家等。
授课对象:学院2009级本科、2010级专科所有学生
课程学时: 32学时
教学参考: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指导》
三、教学目的
围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和学校课程创新体系要求,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四、教学模式
1.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实行集体备课,备课室设在L2楼308西办公室。
2.主要授课内容由学工部(处)、教务处、教学督导组、本课程建设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质量监督。
3.本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专题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需要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包括职业测评、相关图书资料等;可以调动社会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五、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一)职业发展与规划导论
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介绍与分析,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明确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2.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以及相关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
3.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4.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5.职业角色与其他生活角色的关系;
6.大学生活(专业学习、社会活动、课外兼职等)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与小组讨论。
(二)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影响职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外部重要因素,为科学、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做好铺垫与准备。
教学内容:
1.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自身因素;
2.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因素;
3.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环境因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第二部分:职业发展规划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
(一)认识自我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我,并了解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教学内容:
1.能力与技能的概念;能力、技能与职业的关系;个人能力与技能的评定方法;
2.兴趣的概念;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兴趣的评定方法;
3.人格的概念;人格与职业的关系;人格的评定方法;
4.需要和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价值观的评定方法;
5.整合以上特性,形成初步的职业期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使用测评工具、案例分析。
(二)了解职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
教学内容:
1.我国对产业、行业的划分及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国内外职业分类方法;
2.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3.根据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探索的方向;
4.职业信息的内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
5.搜集职业信息的方法:可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朋友等资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分组调查、课堂讨论等。
(三)了解环境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能够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资源。
教学内容:
1.探索学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构成的小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
2.了解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的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形势,探索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完成作业。
(四)职业发展决策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引导学生将决策技能应用于学业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
1. 决策类型;职业生涯与发展决策的影响因素(教育程度、工作及家庭对决策的影响,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
2.决策相关理论;决策模型在职业生涯与发展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3.做出决策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4.识别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高问题解决技能;
5.识别决策过程中的消极思维,构建积极的自我对话。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个人经验分析、课后练习。
第三部分:提高就业能力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教学目标: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
教学内容:
1.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这些技能与所学专业课程的关系;评价个人目前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
2.目标职业对通用技能(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的要求;识别并评价自己的通用技能;掌握通用技能的提高方法;
3.目标职业对个人素质(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时间管理、主动、勤奋等)的要求;了解个人的素质特征;制定提高个人素质的实施计划;
4.根据目标职业要求,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
教学方法:职场人物访谈、小组讨论、团队训练。
第四部分:求职过程指导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增进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进而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
(一)搜集就业信息
教学目标:使毕业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建立就业信息的搜集渠道,帮助毕业生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与质量。
教学内容:
1.了解就业信息;
2.搜集就业信息;
3.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经验交流。
(二)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求职过程中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
教学内容:
1.简历制作的注意事项;
2.求职礼仪;
3.面试基本类型与应对技巧;
4.面试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训练、模拟面试、面试录像。
(三)心理调适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
教学内容:
1.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2.心理调适的作用与方法;
3.建立个性化的心理调适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经验分享、团体训练。
(四)就业权益保护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掌握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内容:
1.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
2.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
3.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
4.社会保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职业适应与发展
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和职场、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建立对工作环境客观合理的期待,在心理上做好进入职业角色的准备,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教学内容:
1.学校和职场的差别;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
2.初入职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经验分享。
(二)工作中应注意的因素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积累相关技能,发展良好品质,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教学内容:
1.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所需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变化;
2.有效的工作态度及行为;
3.工作中的人际沟通;
4.职业道德培养。
教学方法:职场人物访谈、实习见习。
第六部分:创业教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教学内容:
1.创业的内涵与意义;
2.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
3.成功创业的基本因素;
4.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
5.创业过程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6.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模拟教学、创业计划大赛。
第七部分:课后作业
1.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素质特征,制定提高个人素质的实施计划;
2.进行一次个人职业能力测评,并形成分析报告;
3.撰写一份对拟就业岗位职业规范要求的心得体会;
4.撰写一份针对拟就业岗位素质要求的个人分析报告,
5.撰写本专业或拟就业地区的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6.上机登录就业信息网,完成指定功能操作;
7.撰写一份自我职业能力取向分析报告;
8.运用一种决策方法,制订一个实现既定目标的执行方案;
9.撰写一份个人简历、自荐信;
10.参加一次模拟面试;
11.撰写一份创业计划书;
12.根据教师提供的就业纠纷案例,撰写一份维权计划书。
六、学时分配
单元 | 章 节 | 学时 |
第一单元 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 | 第一节 职业发展与规划导论 | 2 |
第二节 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 | 2 |
第二单元 职业发展规划 | 第一节 认识自我 | 2 |
第二节 了解职业 | 2 |
第三节 了解环境 | 2 |
第四节 职业发展决策 | 2 |
第三单元 提高就业能力 | 提高就业能力 | 4 |
第四单元 求职过程指导 | 第一节 搜集就业信息 | 2 |
第二节 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 | 2 |
第三节 心理调适 | 2 |
第四节 就业权益保护 | 2 |
第五单元 职业适应与发展 | 第一节 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 2 |
第二节 工作中应注意的因素 | 2 |
第六单元 创业教育 | 创业教育 | 4 |
合 计 | 32 |
七、考核方式
1.考核成绩=考勤(20分)+课堂表现(20分)+作业成绩(共60分,其中每单元10分,每道作业题5分)。
2.本课程1学分,成绩分为优秀(≧90分)、良好[80-89分)、合格[60—79分)和不合格(<60分),不合格者随下一年级学生重修(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缴纳重修费)。
3.对教师的考核。参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八、主要参考资料和网站
1.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12月
2.《赢在起跑线——新生职业生涯与大学生活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3.《扬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6月
4.《起航——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6月
5.《青年职业规划》,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1月
6.《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
7.《激情职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2月
8.《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年
9.《职业生涯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4年6月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http://www.chsi.com.cn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ncss.org.cn
大学生就业—中国国家人才网http://dxs.newjobs.com.cn
中国人才网 http://www.chinatalent.com.cn
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http://www.chrm.gov.cn
全国职业能力培训网http://www.nvae.org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sdbys.cn/index.html
附件: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就业素质与能力实务”课程表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7年4月20日